大学生就业现状全扫描现状篇

时间:2009-02-21  来源:互联网  作者:

  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,毕业生现状如何?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有三种毕业生就业类型比较突出。

   

    骑驴找马型

    “小J”是一名典型的“骑驴找马”型应届毕业生。他毕业于某大学社会学系,在发出了上百封手写求职信和电子邮件简历后,终于在今年5月拿到了一家公司市场助理职位的录取通知书。可是工作1个月后,由于对公司规模、工作环境、工作内容有种种不满,小J又重新开始求职。每天完成了公司规定任务后,小J就登录各大招聘网站搜索职位、发布求职信息。他还通过MSN跟同学和朋友互通职位信息。“我把简历发给你,有机会帮我推荐一下。”面对记者,小J也没忘了自我推销。他认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,但是求职大半年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就只能先找家单位做着,边积累经验边伺机跳槽。

    调查:竞争年代,员工忠诚度急遽下降

    China91的调查中,当被问及今年就业是否感到困难时,有53.3%和46%的应届毕业生分别选择了“较难”和“很难”。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,高达66%的人对自己的首份工作不太满意,比较满意的仅占不到20%。

     当问到“你对第一份工作抱有怎样的态度”时,有46%的毕业生表示自己会“骑驴找马,边工作边寻找更好的机会”,33%的毕业生更是抱着“干得开心就干,不开心就走人”的无所谓态度,仅有20%的毕业生表示会在新公司努力工作。

    指导:走到哪里,都留下光辉一笔

     人众人教育总裁杜葵表示,目前企业内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迅速崛起,所占比重越来越大。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个性,往往是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生人所无法理解的。比如70年代人加入一家企业时,往往会考虑长期的发展;而80年代人比较尊崇个性,不愿意受约束,我行我素。80年代人对外部强加的文化很难接受,关注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也是他们的典型特征。

     但是,不管生于什么年代,作为新员工,既然已经进入了一家公司,就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。对于“朝三暮四”的新员工,HR很难给你良好的机会和空间。无论在哪家公司工作,都应该留下光辉的一笔。直到自己的能力、实力足够应付更大的平台和空间,再考虑寻找另一份工作。

   

    隐性就业型

     小韩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应届毕业生,她是朝鲜族人,母语是汉语和朝鲜语,上学后学的是日语和英语,凭借着四种语言的优势,她的兼职翻译机会非常多。“当初有好几家韩资企业招聘我当翻译,我考虑到每月也就2000多元的收入,还无法运用英语和日语的优势,就放弃了。”小陈告诉记者,她盘算着将四国语言全部运用起来,才不会辜负多年所学。毕业后,小陈首先去了一家培训学校教韩语,每周一三五晚上上课,每月收入3000多元。此外,她白天或去展会帮忙,或翻译资料,或做韩语的同声传译,甚至还给韩国朋友当家教,简直比全职上班族还忙。一月下来,收入轻松过万。

    调查:拒绝朝九晚五,隐性就业族日趋增多

     眼下,“隐性就业”这一概念浮出水面,逐渐被高校毕业生接受。他们虽然因为客观或主观原因,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工作合同,但通过同时打数份短暂的零工,依然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。在就业难且应届生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,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热衷“铁饭碗”,宁愿把时间拆分,打上几份工。

     据调查,目前不少高校都出现了隐性就业率上涨的情况。以本市某师范大学为例,截至去年1231日,该校2005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.53%。其中,本科报到就业人数为68.04%,本科隐性就业人数高达30.41%。在China91本次调查中,赞成隐性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也达37.84%。

    指导:注重自我保护,注重长远规划

    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唐晓林表示,隐性就业只是一种生存状态,和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关。法律、媒体、中文、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,更有机会从事各类中短期项目,只要社会有需求,他们又能发挥专业所学,在刚毕业那两年“自由闯荡”一下,不见得是一件坏事,关键是要理性面对。此外,隐性就业者自身也未必始终坚持隐性就业状态,他们会随着未来的就业形势做出理性的调整和规划。

     也有专家指出,隐性就业族的存在,客观上带来了诸多问题。不少单位为了减低用工成本,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,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证,因此隐性就业族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。

   

    待业啃老型

     陈明今年毕业,年初考研失败,错过了求职的好时机,从一月份找工作以来,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职位。看到就业形势如此严峻,陈明萌生了第二年继续考研的念头。家庭条件优越,父母也不想儿子太辛苦,就建议他在家里休息复习。“其实对于明年考研,我还是一点把握也没有,但是看到同学们干着体面的工作,自己就不愿意去小公司做了。也许我会在今年底和2007届毕业生一起找工作,也许还是在明年继续考研……”一说起前途,陈明就显得非常迷茫。

    调查:啃老族,其实并不心安理得

    “啃老族”,是较近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字眼。据有关统计,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“啃老族”中数量较多的一群人,占到20%。记者发现,应届毕业生中的“啃老族”也分各种类型:一类是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,这类毕业生认为,与其每天累死累活每月2000元都赚不到,不如呆在家里享受生活;第二类是找不到好工作又不肯“屈就”的,只能在家待业,继续寻觅;第三类是考研落榜后,想要第二年重考而不准备就业的。这三类人加起来,构成了一支规模不可小觑的队伍。然而多位毕业生都表示,其实他们在家也有很多压力,求职屡战屡败、考研不成功等造成的心理负担,让他们感到难堪,甚至不敢参加同学聚会。

    指导:克服畏难情绪,争取就业机会

     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徐改告诉记者,“啃老族”是时代变迁中出现的一个现象,由于就业形势和家庭等原因,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呆在家里“养老”。出现这一现象的较重要原因是“啃老族”缺乏积极就业的精神。在美国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,本科生开出租车、研究生修鞋都被认为是正常现象。因此毕业生应该克服畏难情绪,用积极的态度去找工作,或者通过青年见习基地进入公司工作。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,工作经验仍是一片空白,他们的生存危机将越来越严重。

     此外,政府、媒体、家庭、各类职业指导中心、测评中心、心理咨询中心等也要关怀这个群体,为“啃老族”减轻压力,帮助他们独立自主地生活、学习和工作。

上一篇新闻:西藏首次考录300名大学生“村官”
下一篇新闻:毕业生毕业时可以申请不就业
Copyright HuNan XinHua Computer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. 湘ICP备11011322号 隶属于北京朗杰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
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经济开发区中意二路678号。邮编:410118 电话:0731-88108888 强烈建议使用IE 9.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进行浏览